浴血三八線148:金剛川係列4
作者:莫孤煙
自1952年初誌願軍全麵換裝蘇式裝備後,蘇製M1939式37毫米單管高射炮就成為誌願軍高炮部隊的主戰裝備,為粉碎美軍“絞殺戰”發揮了重大作用。電影《金剛川》中,吳京和張譯飾演的誌願軍高炮部隊官兵,就是操作這型防空利器與美國空軍的“海盜”戰鬥機血戰到底的。
盡管是二戰時期的老裝備,但這種做工粗糙的蘇式高射炮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卻並不落後,反而因其射速快、殺傷力大、操作簡易而大受好評。追根溯源,這款高炮係出名門,其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瑞典福博斯40毫米高射炮。
德國裝備的博福斯 40毫米高炮
諾貝爾的祖國瑞典在軍工生產方麵有著極為深厚的底蘊,由該國研發生產的經典武器裝備層出不窮,而福博斯40毫米高射炮由於性能十分出色而在二戰期間被德、英、美各國紛紛采購(瑞典為中立國)。該炮的高射速,對於低空飛行的各類飛行器而言威脅極大,不僅被陸軍用於地麵防空,還被各國海軍搬上了艦艇。
澳大利亞海軍巡洋艦上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正在射擊中
蘇聯在引進福博斯40毫米高射炮後,將其納入本國裝備生產體係並做了簡化改造,以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同時將口徑更改為37毫米。蘇聯自產的37毫米高射炮於1939年開始在軍中服役,出廠型號為61—K。至1945年停產,該炮總共生產了超過1.8萬門,擊落敵機近萬架,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擊落飛機最多的高射炮。
蘇聯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該炮戰鬥全重2.1噸,高低射界﹣5到﹢85度,水平最大射程9500米,實用最大射高3000米。理論最大射速160發/分,采用5聯裝彈夾供彈,單炮攜彈量200發,初速880米/秒,配用曳光殺傷榴彈和曳光穿甲彈。當發射穿甲彈時,可在500米的射擊距離擊穿46毫米厚的鋼板,對低空目標有致命威脅,對中空目標也有一定殺傷力,對高空目標則無能為力。
該炮通過旋轉底板和十字炮架架在四輪拖車上,戰鬥中要將十字架的四個腳放下,使車輪懸空,以保持射擊穩定。一門炮為一個炮班,編製人員8人。火炮由手動操作,高低和方向瞄準均有兩種速度,開炮方式是腳踩。
誌願軍高炮部隊嚴陣以待,保衛交通運輸線
為了給“肉包鐵”的炮手們增加一點安全感,一些高炮還會有專門的護盾。不過這種護盾用處並不大,防不住飛機機關炮的打擊,不僅重量死沉,而且影響視野,因此我軍戰士多數時候都不用。
該炮的這些特征及操作方式,在影片《金剛川》中都有細致準確的呈現。
高射炮並非精確打擊的武器,正如影片中吳京所說,“總不能把高射炮當狙擊槍使。”因此像影片中那樣用一門高射炮和敵機單挑的場景在實戰中是不多見的。按照誌願軍的慣例,通常是以高炮營為基本單位,每個高炮營由兩個高炮連(各裝備6門高射炮)和1個高機連(12挺12.7毫米高射機槍)組成,讓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的火力形成互補,通過製造交叉火力網,以麵殺傷的方式擊落擊傷敵機。
誌願軍高射機槍戰鬥小組
影片中,美軍飛機在麵對高射炮對空火力時不避不閃,而是迎著呼嘯而來的炮彈做俯衝攻擊。這並非是為了表現美軍飛行員多麽英勇,實際上這是二戰中各國空軍廣泛采用的戰術。與其把飛機拉起來暴露出機翼機腹讓對手打,還不如直接撲下去和高射炮對著幹。“海盜”式有4門20毫米航炮,火力相當凶悍,加上自身“皮糙肉厚”的特性,和高射炮對射也是有優勢的。
F4U“海盜”攻擊機
F4U“海盜”戰鬥機是美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裝備的一款非常優秀的艦載機,其獨特的倒海鷗機翼是其特征。這種飛機除了空戰的老本行外,還具備一定的對地打擊能力。當飛機進入噴氣式時代後,早期的噴氣式戰鬥機在對地攻擊時還比不上老式的螺旋槳式,因此F4U成了美軍對地攻擊機中的主力。
《金剛川》中的F4U具備夜戰能力,這說明是加裝了雷達、自動導航儀、高頻通信電台的F4U-5N。和敵人的雷達相比,誌願軍炮兵僅靠雙眼搜索目標,在夜戰中實在吃虧太大,因此影片中的誌願軍炮兵不惜點火照明,誘使“海盜”進入射程後與其同歸於盡。
電影《金剛川》中表現誌願軍炮兵夜戰的場景
1951年至1953年,誌願軍以M1939型高射炮為主力兵器,裝備了多達101個獨立高射炮營,廣泛用於前線防空和後方反“絞殺戰”,取得了輝煌戰果。戰後,我國於1954年開始按照蘇聯圖紙仿製該炮,命名為55式37毫米高射炮,大量裝備解放軍步兵師、炮兵高炮團,裝備總數超過了1000門。
進入80年代以後,55式37毫米高射炮逐步退出我軍現役,但在預備役和民兵中還廣泛使用。另外,該炮還被氣象部門用來發射增雨彈,在人工降雨等工作中依舊發揮著自己的作用。